高考复习 |
|
站内搜索: |
|
|
 |
当前位置: 高考作文出现“网语”要不要“格杀勿论”? |
 |
|
|
高考作文出现“网语”要不要“格杀勿论”?
【 [返 回] 点击数:2942 发布时间:2011/6/22 16:00:09 来源: 】 |
高考作文是否可以运用网络语言,近几年一直是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而又争议不断的热门话题。据《东方早报》报道,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向今年高考的考生发出提醒:“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一旦进入高考作文,将会以错别字扣分。
可是在5月12日举行的《2010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语委副主任、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介绍,2010年度最引起社会关注、流行范围最广、最具年度特色的热词恐怕就是“给力”一词。
国务院特贴专家,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特级教师林泽龙近日向考生赠送“九字箴言”:使用网络语言一定要“看对象、看场合、讲分寸”。
林泽龙对考生如何处理是否使用网络语言的问题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慎用,能不用就尽量不用。这是因为,规范的现代汉语有足够的表现力,足以准确、鲜明、生动地表情达意,写出优秀的文章,而不必靠雕虫小技“出奇制胜”;网络语言的最大弊端就是不规范,尤其是大量的同音字、近音字、谐音字实际上就是错别字,千万不要因为追求语言的生动性、诙谐性而以牺牲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代价。
二是少用。千万别自以为是“网坛高手”,好不容易逮着个大场合,好好“秀”一把“偶(我)”的网络绝技,于是大量堆砌、炫耀、卖弄,最终可能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是巧用。即使使用网络语言,也要用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特别是一定要用大家都熟悉的、社会广泛认可的网络词语,千万别用过于冷僻甚至自己生造的网络词语,否则可能因阅卷老师反感而丢分。
有评论认为,高考语文考查的是汉语的规范使用,对于那些生编硬造、不符合现行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理应明确拒绝。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网络热词其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所谓的网络词语和规范用语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如果“一刀切”地对所有网络词语都“格杀勿论”,很可能会“误伤好词”。
比如“躲猫猫”、“打酱油”等网络词语,本身就是脱胎于现实当中的新闻事件,其形成过程和常用的成语典故有共通之处。只要用得合理不但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而且还会为文章增色。这些网络词语在使用时一般都加上引号,其实完全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如果高考中出现了这些词语,只因为在网上更流行就一概以错别字来对待,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
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网络语言渐渐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面对网络词语,高考试卷和阅卷教师都不能“打酱油”置身事外。连一向严肃、在国内堪称权威的《人民日报》都可以与时俱进,思想活跃的高中毕业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词语却要“格杀勿论”,简直太不给力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化的飞跃,网络用语越来越新,越来越潮。许多时候你不得不感叹,自己又落后了。其实生活中来一点这样的佐料也挺好的,毕竟多元化的文化价值总是有利于文化的进步。然而作为中国第一大考的高考,作文中出现网语,我觉得要慎重。毕竟这些参加高考的学生还只是学生应该更多的把精力用在学习上,当然不是说网语就不是学习,网语更多的来自社会!如果对于那些思维非常活跃才思非常敏捷的学生,如果文中出现很少的网语也可以理解,毕竟不能太吹毛求疵!鼓励学生们将更多的经历和心思用到文化知识的学习,至于网语那是以后走上社会的事!——倪卫校
写作其实该是个严肃又生动的东西,它既要保持庄重也要不断吸收各种新的养料充实。但是,高考作文总不该像论坛里的网贴——就算网络水军都不会这么写东西的。其实大多“网语”都是人们吐槽的畸形结果。高考本身也该是件严肃的事儿,用吐槽的的句子来写,都偏离主线太远了。但是,有些网络语言的确讲着是社会一种事实,也并不是不能用在文章当中,这就需要写作文时候正确取舍了,这也就是对作文取材的一个选择吧。——杨文
我觉得不能一棍子闷死的,网络中有很多东西还是很积极向上的,真实的反映出社会的各种情况,各方面讯息,当然过激,偏激的部分当然不可取,适当的恰当的使用还是应该允许的。——李斐
网络词语,如民谚一样,也是良莠不齐,有的规范,如“躲猫猫”“打酱油”“给力”“顶层设计”等等,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认可,有的就属随意,甚至偏好,还有将错就错,如“有木有”“神马”“偶(我)”,如果在正式场合使用,给人一种不好不严肃的印象。所以,一刀切肯定不行,也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的中小学生正确分辨和对待,尤其是中小学的老师们,特别关注一下,正确引导学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正确使用,不看对象乱弹琴肯定也不好。——栗彦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