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古代史5项重点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讲:古代史5项重点

[返 回]   点击数:1514   发布时间:2011/2/11 14:49:51   来源: 】

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生产发展、商品经济发展与货币演变三个小专题,古代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古代社会生活变迁另见古今中外综合专题系列。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具、耕作技术、发展原因及发展表现等):

  (1)商和西周时期,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绝大部分的农具用木、石、骨、蚌制成,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2)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候,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牛耕并逐渐推广。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3)战国时期秦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二是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作用(如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织等);三是都江堰和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促进。

中国古代民族史专题

  注:中国古代民族史仅限大纲版,新课标版基本未涉及中国古代民族问题。本专题分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中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个小专题。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发展线索

  一.知识归纳

  1.匈奴族

  (1)先秦时期:匈奴族是我国北部古代的游牧民族,住在蒙古高原一带,首领称单于。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在与中原交往过程中,匈奴人也从事农业生产。公元前3世纪时,铁器的使用已经深入他们生产、生活和军事各个领域。战国时期开始威胁中原政权,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匈奴。

  (2)秦汉时期: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统一了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西汉初期,匈奴不断南下进攻,西汉由于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被动和亲)并进行贸易往来。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展开军事反攻,匈奴受到重创,被迫迁徙漠北。后匈奴内部混战,其中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其它各部有的仍游牧于漠北,有的西迁。西汉元帝时期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互市兴旺,文化往来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出兵大败北匈奴,北匈奴政权瓦解,他们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

  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

  (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

  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新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唐与日本有使节(遣唐使)、制度(大化改新)、建筑(奈良城)、教育(儒学)、商贸(开元通宝)、生活习俗(和服)等方面交流。隋唐与东南亚的骠国(缅甸)和南亚的天竺有使节、技术、宗教等交流。隋唐与中亚的波斯和大食有交往。唐朝时中国人学习了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杂技和周边邻国的乐舞风格。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了行踪。史载东非索马里使者在唐太宗时来到中国。

中国古代政治史专题

  注:本专题含古代中央官制、古代监察制度、古代选官制度、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四个小专题,囊括大纲版和新课标版知识。而古代兵制、古代改革、古代法律等见中外历史综合专题系列。

  小专题一: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专题

  一.知识归纳

  (一)大纲版

  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2.隋唐: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确立,唐太宗完善,中书省草拟政令(中书发令),门下省审核批驳(门下审令),尚书省颁发执行(尚书行令),三省集权于皇帝;六部分吏、户、礼、兵、刑、工。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行政效率,是封建社会官制的重大变革。

  3.宋元:(1)北宋:按"分化事权"原则设三个副宰相,参知政事管行政,枢密使管军事,三司使管财政。(2)辽:实行"蕃汉分治",中央设北面官,由契丹人担任,管理契丹和其他少数民族;又设南面官,由契丹人或汉人担任,管理汉人和渤海人。(3)西夏:实行党项官职和汉族官职分开的制度。(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相当于秦朝丞相和唐朝尚书省),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设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设宣政院专管西藏和宗教事务。

  4.明清:(1)明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2)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康熙帝设南书房;雍正帝设军机处;乾隆帝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中央设理藩院专管民族和外交事务。


首页 | 普通高考 | 高中会考 | 招考快讯 | 高考复习 | 精品题库 | 公告公示 | 专家指导 | 联系我们

免费共享类高考资源网站
杨府山高复学校主办    温州国鼎网络技术支持
金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E-mail:wzgaofu@126.com 
浙ICP备11039732号-1    建议使用IE6.0、1024x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