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返 回]   点击数:1634   发布时间:2009/11/9 11:15:17   来源: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

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付/莘学子    乎/的    兴夜寐/横赋诗

B.抽/相形见    服/谦    瑕不掩/矢志不

C.草/纵横阖    豆/咤    有尽有/接不暇

D.粗/无耻言    水/荒诞    量入为出/体裁衣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跻身    风靡    容光焕发    暇不掩瑜

B.作祟    摩挲    汗流夹背    金瓯无缺

C.卓见    翘楚    沧海桑田    伸张正义

D.辨认    对峙    敬谢不敏    欲盖弥章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即将到来,为使运动员能在赛场上创造佳绩,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美芹之献

B.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让一些国家猝不及防。特别是一些银行业发达但是经济实力又相对较弱的国家更是首当其冲,冰岛就濒临国家破产。

C.苏轼的《水调歌头》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典范。

D.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一“地方领导留言板”是官员们获取社情民意的最好途径,网下解决问题,网上听取民意,已逐渐成为官员的新习惯。

B.“河套人”的生存年代经考古确认大幅度提前,一下子跃居为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所知生存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

C.金乌炭雕工艺精湛,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个性的艺术享受,还能吸附有毒有害气体,是一种环保艺术品。

D.徜徉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巍峨的碑体、优美的轮廓、饰有卷云与垂幔的碑顶,无一不让人顿生敬仰之情。

5.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4个语意连贯的短句,使句意更清楚,行文更流畅。(不能改变原意,可以增删、调换个别词语)(4分)

以“传承民族文化、沟通人类文明、共建和谐世界”为主题的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文化部承办的我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办的第一个国际性节庆活动——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5月23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②                                                                                          

③                                                                                          

④                                                                                          

6.阅读下面的文字,归纳出杨义看法的要点。(不超过35字)(4分)

当今社会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是怎样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杨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杨义说,现在的传统文化教育,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到处贴,也可以出很多伪君子,标签往往是靠不住的,这就是说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成为人的情怀的东西才是重要的。此外,在当下这个信息和传播途径非常发达的时代,传统文化还要贯穿于风俗。节日风俗非常重要,它是全民的娱乐方式,要进入文化的脉络。比如五大节日非常重要,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国家的需要搞一点对中华文明史的记忆有重大价值的活动出来。还有,精于学理也是很重要的。一套令人信服的有号召力的学说的建立不是简单的事情。我们中国的文化经典,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我们中国的哲学,那种有容乃大、创新图强,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国家的力量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进行深刻的探讨?当然,制度正是文化传统、文化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能够见成果的现实行为的关键,在制度上进行传统文化弘扬的创新,也是必要的。

答:                                                                                        

7.把下面一首诗中画线的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扩展后不超过50字。(4分)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春兴》  武元衡)

答:                                                                                       

                                                                                           

二、现代文阅读(共3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无不受科举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了政府从民间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通过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欧洲。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和公正的制度。英国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的公务员取用方法,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招取,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英国文官制所取的考试原则与方式和中国科举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故此有人称科举是中国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从宋代开始,科举便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这样不但大为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是祖上没有读书或有读书但未做官的“寒门”出身。但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百倍”,同时也被“紧锁笼中”。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一千三百年间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十万,举人、秀才数以百万。当然其中并非全是有识之士,但能过五关斩六将,通过科考成进士的,多数都非等闲之辈。宋、明两代以及清朝汉人的名臣能相、国家栋梁之中,进士出身的占了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之后的惯例更是“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科举成为高级官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代中叶到中国时,所见的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阶层,便是由科举制度所产生。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灵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明清两朝时,中国的读书人以秀才计,大部分时间都不下五十万人;把童生算在内则以百万计。当中除少数人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多数人都成为在各地生活的基层知识分子。而且由于这些读书人都是在相同制度下的产物,学习的亦是相同的“圣贤书”,故此也间接维持了中国各地文化及思想的统一。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写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创造能力,还是独立思考能力都被大大限制。大部分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是为了做官,光宗耀祖。另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在文学创作上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多数都失意于科场。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才的同时,也埋没了民间在其它各方面的杰出人物。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规定科举考试内容。

就算在科举被废除以后,它仍然在中国的社会中留下不少痕迹。例如孙中山所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五权分立,当中设有的“考试院”便是源出于中国的科举考试传统。另外,时至今日,科举的一些习惯仍然可以在中国的高考中看见。例如分省取录,将考卷写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头装订起来,从而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称高考最高分者为状元等等,都是科举残留的遗迹。                               (选自《百科全书》)

8.下列对“(科举制度)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举考试是一种公开、公正的方法,所以东亚的日本、越南均有效法中国科举的举措,甚至越南科举的废除时间要在中国之后。

B.隋唐以后的中国,在社会、政治和教育方面无不受科举的影响,就是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仍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C.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了科举制度,他们的游记把它介绍到了西方,改善了欧美的用人制度。

D.英国吸纳了中国科举的优点后,在十九世纪中至末期建立了政府公务员取用方法,渐渐形成后来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9.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参加科考是为了实现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性的渴望,因为“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B.中国的科举宽了政府选途径,形成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的风气

C.利玛窦到中国科考已经成为高级官员的必经之路,所见负责管治全国的士大夫都是有识之士

D.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才,巩固了政权,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科举与其它选材制度相比要更加公平、公正,世袭和举荐不会出现难得的人才。

B.明清开始,寒门学子如能“一登龙门”,就能“身价百倍”,政府也达到了笼络、控制读书人的目的。

C.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导致科举限制了人才的出路。

D.一些杜绝判卷人员和考生串通作弊的做法今天高考中仍然得以保留,说明了科举的先进性。

11.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概括中国科举的影响。(不超过35字)(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20分)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意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brokenheart,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两把芭蕉扇做的脚踏车,麻雀牌堆成的火车、汽车,你何等认真地看待,挺直了嗓子叫“汪——,”“咕咕咕……”,来代替汽油。宝姊姊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姊姊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我每次剃了头,你真心地疑我变了和尚,好几时不要我抱。最是今年夏天,你坐在我膝上见了我腋下的长毛,当作黄鼠狼的时候,你何等伤心,你立刻从我身上爬下去,起初眼瞪瞪地对我端相,继而大失所望地号哭,看看,哭哭,如同对被判定了死罪的亲友一样。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益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你们每天做火车、做汽车、办酒、请菩萨、堆六面画、唱歌,全是自动的,创造创作的生活。大人们的呼号“归自然!”“生活的艺术化!”“劳动的艺术化!”在你们面前真是出丑得很了!依样画几笔画,写几篇文的人称为艺术家、创作家,对你们更要愧死!你们的创作力,比大人真是强盛得多哩:瞻瞻!你的身体不及椅子的一半,却常常要搬动它,与它一同翻倒在地上;你又要把一杯茶横转来藏在抽屉里,要皮球停在壁上,要拉住火车的尾巴,要月亮出来,要天停止下雨。在这等小小的事件中,明明表示着你们的弱小的体力与智力不足以应付强盛的创作欲、表现欲的驱使,因而遭逢失败。然而你们是不受大自然的支配,不受人类社会的束缚的创造者,所以你的遭逢失败,例如火车尾巴拉不住,月亮呼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决不承认是事实的不可能,总以为是爹爹妈妈不肯帮你们办到,同不许你们弄自鸣钟同例,所以愤愤地哭了,你们的世界何等广大!
    你们一定想:终天无聊地伏在案上弄笔的爸爸,终天闷闷地坐在窗下弄引线的妈妈,是何等无气性的奇怪的动物!你们所视为奇怪动物的我与你们的母亲,有时确实难为了你们,摧残了你们,回想起来,真是不安心得很!
    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穿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煞风景而野蛮”罢! 

瞻瞻!有一天开明书店送了几册新出版的毛边的《音乐入门》来。我用小刀把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来,你侧着头,站在桌边默默地看。后来我从学校回来,你已经在我的书架上拿了一本连史纸印的中国装的《楚辞》,把它裁破了十几页,得意地对我说:“爸爸!瞻瞻也会裁了!”瞻瞻!这在你原是何等成功的欢喜,何等得意的作品!却被我一个惊骇的“哼!”字喊得你哭了。那时候你也一定抱怨“爸爸何等不明”罢!
    软软!你常常要弄我的长锋羊毫,我看见了总是无情地夺脱你。现在你一定轻视我,想道:“你终于要我画你的画集的封面!”最不安心的,是有时我还要拉一个你们所最怕的陆露沙医生来,教他用他的大手来摸你们的肚子,甚至用刀来在你们臂上割几下,还要教妈妈和漫姑擒住了你们的手脚,捏住了你们的鼻子,把很苦的水灌到你们的嘴里去。这在你们一定认为是太无人道的野蛮举动罢!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像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惭愧我为甚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像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注:《给我的孩子们》写于1926年圣诞节,它是《子恺画集》的代序,以画集上的题材为内容。

12.文章第二段说“瞻瞻”是可“佩服”的,请具体说明“瞻瞻”的可“佩服”之处。(4分)

答:                                                                                       

                                                                                       

13.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对表达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分)

答:                                                                                        

                                                                                            

1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作举例分析。(5分)

答:                                                                                        

                                                                                            

15.有人这样评价丰子恺的这篇文章:“一首童真世界的赞歌,但这首赞歌带着苦涩味。”为什么说“这首赞歌是带着苦涩味的”?请分条陈述你的理解。(6分)

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

日喻说

〔宋〕苏轼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为日也。日之与钟、龠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之钟,自烛而之龠,转而相之,岂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然则道卒不可求欤?苏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何谓致?孙武曰:“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为致也欤!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能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 

昔者以声律取士,士杂学而不志于道;今也以经术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务学。渤海吴君彦律,有志于学者也,方求举于礼部,作《日喻》以告之。 

注:眇:miǎo,盲人。龠:yuè,古代管乐器,形状如笛。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有      :尽,完了        

B.君子学以其道      致:取得,得到

C.十五而能        没:潜水       

D.士知求道而不    务:务必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有目者         难见也甚于日

B.扣盘得其声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其言试之河       然后可教礼义

D.故北方之勇       以声律取士

18.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几句不同的一项是

A.莫之求而自至                       B.方求举于礼部

C.善战者致人,不致于人               D.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这篇论说文,吸取《孟子》、《庄子》和《史记》的艺术经验并加以发展,取譬设喻,说理生动、深刻而不流于空洞的说教。

B.文章用“然则道卒不可求欤”一句,引向“道可致而不可求”的论题上来。这是苏轼的正面回答,也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是他勉励吴彦律的要言妙道。

C.文章旨在说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脱离实际。而应像南方弄潮儿日与水居那样,从不断学习和长期实践中求得真知。运用对比,突出中心。

D.全文共用了两则寓言故事,先引“眇者猜日”进入议论,后以议论引出“北勇学没”,这样变换手法,使文章显得活泼多姿。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或莫之见而意之,皆求道之过也。

译文: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6分)

孤    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2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叫唤、追赶雁群的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第二、四联中任意一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3分)

答:                                                                                        

                                                                                             

2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2324题。(4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23.孔子对待利欲的主张是怎样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24.你怎样评价孔子对于利欲的主张?(2分)

答:                                                                                        

(四)古诗文默写。(10分)

25.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吾师道也,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韩愈)

(2)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    

(《赤壁赋》苏轼)

(3)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                

(《六国论》苏洵)

(4)鼎铛玉石,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杜牧)

(5)吾恐季孙之忧,                                            (《季氏将伐颛臾》)

作文(60分)

26.以“听听那               的声音” 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

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首页 | 普通高考 | 高中会考 | 招考快讯 | 高考复习 | 精品题库 | 公告公示 | 专家指导 | 联系我们

免费共享类高考资源网站
杨府山高复学校主办    温州国鼎网络技术支持
金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E-mail:wzgaofu@126.com 
浙ICP备11039732号-1    建议使用IE6.0、1024x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