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藏本站 ·设为主页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 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

[返 回]   点击数:3227   发布时间:2010/3/12 9:58:55   来源:二 】

山东师大附中

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 (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拜/枯    锋枪/击波    意妄为/千姿百态

B石/功    胃口/栽葱    崇山岭/怙恶不

C概/田    击炮/切性    瓜熟落/笑皆非

D书/子    白点/城计    公移山/向而泣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践行     绵里藏针      了以自慰      识时务者为俊杰

B.博弈     敷衍迁就      劳民伤财      多行不义必自毙

C.诽闻     令人心仪      面黄饥瘦      画虎不成反类狗

D.斩获     了无声趣      前倨后恭      解铃还须系铃人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各界人士有的手捧鲜花,有的抬着花篮,每个人胸前都佩带着小白花,缓缓地走到王选院士的遗像前,鞠躬         ,许多人忍不住流下了热泪。

②他的男高音是出了名的,这次艺术节,大家一致推举他代表班级表演,但他      身体不好,说什么也不肯出场。

③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掌握实词的常用义和用法,还要注意去掌握实词的运用情况

      基本规律。

④课文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环节,适当创新也没错,但是,如何改,改什么,却需要慎之又慎。一味迎合学生趣味,       从事,甚至搞“另类”课改,却未必符合教育的目的与规律。

A.志哀    推托    及其    轻率    B.致哀    推脱    以及   草率

C.志哀    推脱    以及    草率   D.致哀    推托    及其 轻率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219日,市教育局召开市直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09年市直学校德育工作,并仔细解读了市直班主任的职级评定。

B.针对法国佳士得拍卖行执意拍卖中国流失文物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行为,由80多名中国律师组成的追索圆明园流失文物律师团本月9日向法国佳士得拍卖行和收藏人正式发出律师函和律师声明,表明了反对拍卖的立场,阻止拍卖进入法律程序。

C.本次瘦肉精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省个别不良生猪养殖户使用违禁瘦肉精喂养生猪,生猪经销者伪造检疫合格证逃避检验所造成的。

D.“躲猫猫事件”在一片质疑的喧嚣声中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有专家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保证调查程序的公正性、信息的透明化,让人信服。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借“申遗”扩大书法世界影响

前不久,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有关负责人在北京宣布,书法“申遗”的正式文本已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这标志着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书法,踏上了申请成为“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旅程。

中国是书法艺术的母国,如果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发轫,已有3000多年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而流派纷呈,名家辈出而佳作荟萃。书法,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当年毕加索在博物馆见到中国书法时震撼不已,他沉浸在那“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中,在“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中,发出了“这是艺术中的艺术”的惊叹。而日本书法艺术界把中国书法称为“思想与造型的www.ks5u.com艺术”。日本早在我国汉代时,即派遣使者来学习汉字书法和儒学。日本书法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圣德太子所书的《法华义疏》,就直接取法我国隋朝书法。及至唐代,来中国学习书法的遣唐使更是众多,日本书法史上的一代大师空海即是其中的代表。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也派遣过来中国学习书法的使者。

然而,由于中国书法的历史过于悠久,艺术资源过于深厚,名篇佳作过于丰富,由此产生出一种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自认为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的。于是对外交流趋于封闭,对外展示趋于停滞,对外宣传趋于低迷。这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向世界推广发展的前景,遮蔽了中国书法向世界辐射传播的空间。而日本却在书法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和积极开拓。结果,不少欧美人认为书法是日本的艺术。

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而近些年,我们依然没有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的强烈意识和心理准备,去国外办的书法展既不多,又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而对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很少光顾,所以,我国不少名气很大、功力精深的书法大家如沈尹默、吴湖帆、丰子恺、马公愚等在欧美鲜为人知。于是,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而韩国,尽管政府没有把书法“申遗”的打算,但一些民间团体或个人却可能提出这种主张。

如今,中国书法“申遗”的步子已经跨出,但这仅是良好的开始,我们在书法教育、书法传承、书法创作乃至书法保护上更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做。同时,推动中国书法国际化,我们既要有扎实的推介措施,又要有系统的策展计划,要多搞一些国际性的交流展和巡回展。这样才能达到提升中国书法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使古老悠久而又充满活力的中国书法在国际艺苑上光彩照人的目的。

(摘自129日《文汇报》)

6.下列对书法文化“老祖母”心理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种心理是基于中国书法的历史悠久,艺术资源深厚,名篇佳作丰富而产生的。

B.这种心理认为中国书法是最老的,最正宗的,别人肯定会尊重。

C.这种心理直接导致了中国书法的衰落以及在国际影响上的缺席。

D.这种心理阻碍了中国书法国际化的前景。

7.下列对“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艺术元素,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针对中国书法的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而言的,不是针

对中国书法艺术本身而言。

B.中国书法在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方面,拥有走向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这是中国书法国际化的重要基础。

C.中国书法“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点画纵横和“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的墨色气象就具有符合国际审美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所以得到了毕加索的赞叹。

D.日本、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国在历史上派遣使者专门来学习中国的书法,从侧面证明了中国书法艺术具有国际的物化形态和审美要素,欣赏功能和解读意趣。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书法是以殷商的甲骨文为开端的艺术形式,是中国艺术最经典的表现形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本质精神。

B.日本书法艺术界高度评价中国书法,日本和朝鲜、越南、马来西亚在历史上一直派遣使者来中国学习书法。

C.当我国的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缺席的时候,日本在书法国际化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和积极开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日本对其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很自信。 

D.近年来我国在国外举办的书法展不多,而且很少在艺术人气颇高、注重多元创作的欧美举办书法展览,导致我国很多书法大家在欧美鲜为人知。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人。年十七,于乡。御史欲即鹿鸣宴①冠之,以未奉父命辞。隆庆二年成进士。授编修。万历初,《穆宗实录》成,进修撰,充日讲官。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以史官得之,异数也。尝讲罢,帝出御府图画,令讲官分题。慎行不善书,诗成,人书之,具以实对。帝悦,尝大书“责难陈善”四字赐之,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以劾张居正被逮,僚友悉避匿,慎行独往视之。及居正夺情②,偕同官具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 :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年十七,于乡     举:举荐              

B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谏       疏:给皇帝奏章      

D.亦不行               寝:废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组是 (    )

A.居正闻怒               与赢不助五国也

B.正公见厚故耳           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据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章累上,许             令张仪佯去秦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一组是 (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4分)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2分)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④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 在①  一次②  期末③  考试④  中⑤ ,在⑥  考完⑦  了⑧   语文⑨  后⑩,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17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时间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4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扬子晚报116日报道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18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8分)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 2009年第1期)

19.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4分)

20.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1.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具体作用?(4分)

22.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七、写作(60分)

23请以戏从对手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一、

1BA均读chōngC梗.埂均读gěngD愚.隅均读。)

2BA聊以自慰  C绯闻、面黄肌瘦  D了无生趣)

3D(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及其中的有指代的作用。轻率,指说话、做事说话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草率,用于办事态度,句④指行为方面的随意,用“轻率”较佳。) 

4DD项,本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家中的珍宝一样

5B( “评定”后应加上“的相关规定”。C项杂糅,删去“所造成的”。“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

二、

6C(这种心理只是间接原因,并且不是一直缺席,而是“有时缺席”,“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

7A(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本身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组成元素。)

8DA项,书法艺术以什么为开端还没有定论,原文是“如果”以甲骨文为开端;B项,日本从中国汉代开始派遣使者学习中国书法,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也曾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书法,但都不是“一直派遣”。C项“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不是对它所有时代的书法都很自信。)

三、

9A(应解释为“中举”)

10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1C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情况)

12D(“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l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叉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四、(24分)

13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4分,“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l分。)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2分, “恳挚”“韪”译对各得l分)  

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4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1分)

14①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15①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征帆去棹残阳里  ③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④乾坤日夜浮/寄蜉蝣于天地

五、

16参考答案:②③④⑦⑨。

【答案解析】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17.答案示例: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合理答案的要求:拟人手法2分,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体现在句式结构上2分)

18.答案示例: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曝光醉驾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与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六、

19.(1)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2分);(2)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2分);(3)由于现实生活的穷困和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在城市文明面前遭受折辱的农民形象(2分)。(一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要点(1)从文中“父亲”念念不忘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美”,以及“父亲”的心理、动作可以得出;要点(2)“父亲”在儿子几次表示怀疑的时候的表现,如“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 “自欺欺人”的表现;要点(3)对五块钱的强调,父亲再也没有去成太阳岛的原因,随地吐痰而被罚款,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20.(1)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遗憾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2分)(2)父亲的梦想,也曾带给“我”美好的期盼,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父亲这样骄傲自尊而被现实生活窘境折辱以致自欺的形象的同情,显得更有细腻、真切的情味,耐人品读。(2分)

【答案解析】: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21.(1)题目是“太阳岛上”,正文从父亲感叹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写起,记叙了“父亲”游岛的渴望与遗憾,“我”两次游岛对“父亲”的同情和理解,“太阳岛”贯穿全文始终,成为行文线索(2分)。(2)“太阳岛”是父亲的梦想,也带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太阳岛上”留下了父亲的父亲的愿望,也留下了父亲的遗憾,更留下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自尊;以此为题目,能引发读者对于小说内涵的丰富联想,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2分)。

【答案解析】:小说题目的独特用意一般可以从结构(线索、层次)与内容(与正文的呼应关联、主旨)两方面思考。“太阳岛上”是小说情节构思的出发点,同时成为“父亲”梦想的寄托和象征。

22.答案示例一:合理。(1)这个结尾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父亲”的极为自尊在前文已经充分表现,另一方面,在情节上,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为后文揭示“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埋下了伏笔。(3分)(2)结尾依然留下小说情节解读的多种可能性,“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这些思考会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3分)

答案示例二:不合理。(1)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已然暗示读者票据是假的,结尾揭示门票实为罚单没有必要,反使得小说缺少含蓄的意味;(3分)(2)以父亲醉了仍不忘念叨“太阳岛就是好地方”以及我和姐姐“眼睛都有些发湿”结尾,结合文中留有的悬念“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等思考,会使读者对“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体会得更充分。

【答案解析】: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特点,显示了作者刻意为之的匠心,而“门票”原来是“罚单”并不是小说最大的悬念,对结尾的思考可以从与前文的联系以及对主题的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衡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3.参照200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nt-emphasize: dot">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 :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年十七,于乡     举:举荐              

B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谏       疏:给皇帝奏章      

D.亦不行               寝:废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组是 (    )

A.居正闻怒               与赢不助五国也

B.正公见厚故耳           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据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章累上,许             令张仪佯去秦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一组是 (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4分)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2分)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④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 在①  一次②  期末③  考试④  中⑤ ,在⑥  考完⑦  了⑧   语文⑨  后⑩,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17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时间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4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扬子晚报116日报道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18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8分)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 2009年第1期)

19.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4分)

20.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1.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具体作用?(4分)

22.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七、写作(60分)

23请以戏从对手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一、

1BA均读chōngC梗.埂均读gěngD愚.隅均读。)

2BA聊以自慰  C绯闻、面黄肌瘦  D了无生趣)

3D(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及其中的有指代的作用。轻率,指说话、做事说话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草率,用于办事态度,句④指行为方面的随意,用“轻率”较佳。) 

4DD项,本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家中的珍宝一样

5B( “评定”后应加上“的相关规定”。C项杂糅,删去“所造成的”。“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

二、

6C(这种心理只是间接原因,并且不是一直缺席,而是“有时缺席”,“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

7A(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本身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组成元素。)

8DA项,书法艺术以什么为开端还没有定论,原文是“如果”以甲骨文为开端;B项,日本从中国汉代开始派遣使者学习中国书法,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也曾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书法,但都不是“一直派遣”。C项“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不是对它所有时代的书法都很自信。)

三、

9A(应解释为“中举”)

10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1C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情况)

12D(“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l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叉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四、(24分)

13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4分,“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l分。)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2分, “恳挚”“韪”译对各得l分)  

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4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1分)

14①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15①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征帆去棹残阳里  ③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④乾坤日夜浮/寄蜉蝣于天地

五、

16参考答案:②③④⑦⑨。

【答案解析】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17.答案示例: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合理答案的要求:拟人手法2分,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体现在句式结构上2分)

18.答案示例: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曝光醉驾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与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六、

19.(1)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2分);(2)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2分);(3)由于现实生活的穷困和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在城市文明面前遭受折辱的农民形象(2分)。(一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要点(1)从文中“父亲”念念不忘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美”,以及“父亲”的心理、动作可以得出;要点(2)“父亲”在儿子几次表示怀疑的时候的表现,如“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 “自欺欺人”的表现;要点(3)对五块钱的强调,父亲再也没有去成太阳岛的原因,随地吐痰而被罚款,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20.(1)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遗憾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2分)(2)父亲的梦想,也曾带给“我”美好的期盼,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父亲这样骄傲自尊而被现实生活窘境折辱以致自欺的形象的同情,显得更有细腻、真切的情味,耐人品读。(2分)

【答案解析】: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21.(1)题目是“太阳岛上”,正文从父亲感叹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写起,记叙了“父亲”游岛的渴望与遗憾,“我”两次游岛对“父亲”的同情和理解,“太阳岛”贯穿全文始终,成为行文线索(2分)。(2)“太阳岛”是父亲的梦想,也带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太阳岛上”留下了父亲的父亲的愿望,也留下了父亲的遗憾,更留下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自尊;以此为题目,能引发读者对于小说内涵的丰富联想,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2分)。

【答案解析】:小说题目的独特用意一般可以从结构(线索、层次)与内容(与正文的呼应关联、主旨)两方面思考。“太阳岛上”是小说情节构思的出发点,同时成为“父亲”梦想的寄托和象征。

22.答案示例一:合理。(1)这个结尾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父亲”的极为自尊在前文已经充分表现,另一方面,在情节上,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为后文揭示“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埋下了伏笔。(3分)(2)结尾依然留下小说情节解读的多种可能性,“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这些思考会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3分)

答案示例二:不合理。(1)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已然暗示读者票据是假的,结尾揭示门票实为罚单没有必要,反使得小说缺少含蓄的意味;(3分)(2)以父亲醉了仍不忘念叨“太阳岛就是好地方”以及我和姐姐“眼睛都有些发湿”结尾,结合文中留有的悬念“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等思考,会使读者对“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体会得更充分。

【答案解析】: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特点,显示了作者刻意为之的匠心,而“门票”原来是“罚单”并不是小说最大的悬念,对结尾的思考可以从与前文的联系以及对主题的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衡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3.参照200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nt-emphasize: dot">疏谏。吕调阳格之,不得上。居正闻怒,他日谓慎行日:“子吾所厚,亦为此耶?”慎行从容对日:“正公见厚故耳。”居正怫然。慎行寻以疾归。居正卒,起故官。时居正已败,侍郎丘往籍其家。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宜推明主帷盖③恩,全大臣簪履之谊。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慎行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先是,嘉靖中孝烈后升④,祧⑤仁宗。万历改元,穆宗升,复祧宣宗。慎行谓非礼,作《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故事据,其言辨而核。事虽不行,识者服其知礼。又言:“南昌、寿春等十六王,世次既远,宜别祭陵园,不宜拊享太庙。”亦不行。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及冬,又请。帝怒,再严旨诘责。慎行不为慑,明日复言:“册立臣部职掌,臣等不言,罪有所归。幸速决大计,放归田里。”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山东乡试,预传典试者名,已而果然。言者遂劾礼官,皆停俸。慎行引罪乞休。章累上,许。家居十余年,中外屡荐,率报寝。三十三年,始起掌詹事府。疏辞,复留不下。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诏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再辞不允,乃就道。时慎行已得疾。及廷谢,拜起不如仪,上疏请罪。归卧于家,遂草遗疏,请帝亲大臣、录遗逸、补言官。数日卒,年六十三。                                            ——《明史·于慎行传》

    【注】①鹿鸣宴:乡试放榜次日,按例举行乡饮之礼,欢宴考官和中试举人。②夺情:古礼,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服满再行补职。张居正父亲病故,他不想遵制守丧,授意门生提出“夺情”。③帷盖:受恩乞恩之典。④升祔: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⑤祧(tiāo) :迁庙。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是 (    )

A.年十七,于乡     举:举荐              

B人书之,具以实对     属:委托

C.偕同官具谏       疏:给皇帝奏章      

D.亦不行               寝:废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一组是 (    )

A.居正闻怒               与赢不助五国也

B.正公见厚故耳           险衅,夙遭闵凶

C.引晋、唐、宋故事据     谁为大王此计者

D.章累上,许             令张仪佯去秦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于慎行“厚道”和“耿直”一组是 (    )

   A.慎行遗书,言居正母老,诸子覆巢之下,颠沛可伤

居二年,廷推阁臣七人,首慎行

B.御史欲即鹿鸣宴冠之,以未奉父命辞

      十八年正月,疏请早建东宫,出阁讲读

   C.属人书之,具以实对

      及居正夺情,偕同官具疏谏

   D.词极恳挚,时论韪之

      再辞不允,乃就道

12.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一项是 (    )

    A.于慎行充当日讲官后,皇上曾经让日讲官分别在图画上赋诗题字,于慎行写成诗后,委托人书写,并把实情告诉了皇上。

    B.于慎行为人正直坦荡,对因得罪张居正而被捕的刘台,他仍去探视。对张居正不合礼制的做法,不因为张居正对自己厚爱而放弃原则。

    C.直到万历年间,明朝的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于慎行熟悉历代典章制度,引古代有关的事例来论说,令有见识人敬佩。

    D.万历十八年,于慎行上书建议早立太子,皇上两次降旨责备,于慎行以辞官归乡再次劝谏,万历皇上很不高兴,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率以翰林大僚直日讲,无及史官者。(4分)

   (2)词极恳挚,时论韪之。(2分)

   (3)帝益不悦,责以要君疑上、淆乱国本,及僚属皆夺俸。(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浣溪纱①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②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本词为纳兰怀念其早逝妻子卢氏而作。②被酒:醉酒。③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人物形象?是如何刻画?请简要分析。(4分)

   (2)你认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                。          (王羲之《兰亭集序》)

             ,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②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用之如泥沙?         (杜牧《阿房宫赋》)

                 ,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诗经·小雅·采薇》)

月明星稀,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④吴楚东南坼,                                            (杜甫《登岳阳楼》)

             ,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五、(12分)

16.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 在①  一次②  期末③  考试④  中⑤ ,在⑥  考完⑦  了⑧   语文⑨  后⑩,  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17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时间加以评论。请自选角度评价下面的一则新闻,要求观点明确,不超过60字。4分)

南京交管首曝醉驾者

扬子晚报116日报道  从今天开始,南京正式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首批公布的名单共有106人,都是在7月份被警方查获并实施拘留的。交管部门介绍,曝光还将不定期发布。有人提出醉驾者拘留后还要被曝光是不是过于严厉一说,交管部门认为,曝光可以使醉驾者得到震撼,以后不敢再有类似行为,同时给其他司机以警示。被曝光者感到“很震惊”,认为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无法预计的影响。社会各界对此事反应不一,而交管则认为曝光不侵权。

18仿照下面诗歌的拟人手法,选取新的事物,另写一组意思完整、句式相近的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4分)

眼睛很宽容                                        

能装下整个世界                                    

它又很苛刻                                        

容不得一粒沙尘                                    

六、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1922题。18分)

太阳岛上

包利民  

父亲那时每喝完酒,都会感叹着说:“在哈尔滨,最好的地方就是太阳岛了,全国都出名啊!”

那年我八岁,父亲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在工程队干活,走过很多地方。当时正流行郑绪岚演唱的《太阳岛上》,歌中唱道:“明媚的夏日里天空多么晴朗\美丽的太阳岛多么令人神往\带着垂钓的渔竿\带着露营的篷帐\我们来到了\我们来到了\小伙子背上六弦琴\姑娘们换好了游泳装……”不知勾起了多少人的向往之心。

于是在一次父亲酒后,我问他:“你去过太阳岛吗?你咋知道那是哈尔滨最好的地方?”父亲便略低下头说:“没去过,不过肯定是能去的!”那年父亲所在的工程队要去哈尔滨修江桥,他兴奋得无以复加,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这回你爹可真要去太阳岛喽!”

夏天的时候父亲写信回来,说过几天他们要放两天假,正好可以去太阳岛瞅瞅,还说远远地看那里,全是绿色,里边肯定要比歌中唱得还好。于是那以后我日日盼着父亲的信,想听他讲讲太阳岛上的事。可是竟是一直没有信来,也不知他去太阳岛没有。

秋天的时候,父亲回来了。我和姐姐就都问:“你去太阳岛了吗?那上面好吗?”父亲就说:“当然去了,嘿,真是太好了!”我们就不依不饶地问:“那到底好在哪儿呢?”父亲也说不清楚,问他上面可有歌中说的弹琴的小伙子和穿泳装的姑娘,他说:“反正人挺多,干啥的都有!”我们就说:“你是不是没去啊,回来骗我们!”父亲急了,说:“咋没去?那门票要五块钱一张呢!”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来,在我们眼前晃了晃:“这就是门票!”我们看了一眼,上面果然写着“5元”的字样,还有一个红红的印章,没等细看,他就收回去了,说:“别让你们弄坏了,这可要留做纪念呢!”

自那以后,父亲每次喝酒之后,更是慨叹太阳岛的美,说得我们心中痒痒的,暗暗决定以后一定要亲自去看看。父亲也是常说:“等有机会我还要再去看看,这次要看得仔细些!”可是父亲最终没有再等到机会,工程队那几年转而向大小兴安岭施工,再也不去省城了。后来父亲的一条腿被砸伤,不能再出去干活了,而我们的小村子离哈尔滨又极远,他再去太阳岛的梦想就一直没有实现。

后来,我去哈尔滨上学,到了那儿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了一趟太阳岛。也许是期望过高,并没有想象中的美丽迷人,心中便有了失望。可是在给父亲的信中,我还是把太阳岛的风景描绘得天花乱坠。姐姐来省城看我,我们又去了一次太阳岛,并照了许多相片,姐姐说:“回去我一定给爸好好讲讲,他现在喝完酒还总念叨呢!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没忘!”我们相视一笑,心中却涌起一种异样的情绪。

那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一见我就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说:“小子,爸没骗你吧?那太阳岛是不是很好?”我使劲儿点头。那天我陪父亲喝酒,话题总是不离太阳岛。父亲喝醉了,躺在炕上口中还不住地说着:“太阳岛,就是最好的地方!”

我和姐姐默默地看着酣睡的父亲,眼睛都有些发湿。当年我们就曾偷偷地翻出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那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

《中外读点》 2009年第1期)

19.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述。(4分)

20.小说以“太阳岛上”为题目,从全文看,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21.小说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有何具体作用?(4分)

22.小说最后说“父亲那张太阳岛的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收据,父亲从没有去过太阳岛”。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七、写作(60分)

23请以戏从对手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参考答案

一、

1BA均读chōngC梗.埂均读gěngD愚.隅均读。)

2BA聊以自慰  C绯闻、面黄肌瘦  D了无生趣)

3D(志哀,用某种方式表示哀悼;致哀,对死者表示哀悼。推托,借故拒绝;推脱,推卸。及其中的有指代的作用。轻率,指说话、做事说话随随便便,没有经过慎重考虑,常形容处理问题不认真、不严肃;草率,用于办事态度,句④指行为方面的随意,用“轻率”较佳。) 

4DD项,本句中成语如数家珍的不恰当之处还不完全在成语本身。因为根据词典释义或者通常的理解,如数家珍的意思就是形容对列举的事物或叙述的故事十分熟悉。本句中说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当然对这些东西一定十分熟悉。但是使用如数家珍这个成语有一种情况必须除外,即熟悉的对象不能就是家珍,这也就是词典中都说到的如数家珍的意思实际上说的是“‘家中的珍宝一样

5B( “评定”后应加上“的相关规定”。C项杂糅,删去“所造成的”。“目前”与“当务之急”重复。)

二、

6C(这种心理只是间接原因,并且不是一直缺席,而是“有时缺席”,“先前我国书法界对书法艺术国际化缺少作为,以致中国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有时是缺席的。”)

7A(笔墨元素、线条符号、结构造型及章法图式等本身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组成元素。)

8DA项,书法艺术以什么为开端还没有定论,原文是“如果”以甲骨文为开端;B项,日本从中国汉代开始派遣使者学习中国书法,朝鲜、越南、马来西亚等也曾派遣使者来学习中国书法,但都不是“一直派遣”。C项“日本对其当代书法在国际上的地位颇为自信、自足”,不是对它所有时代的书法都很自信。)

三、

9A(应解释为“中举”)

10B(均为介词“因为”。A项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C项前者为动词“作为”,后者为动词“设计”“制定”。D项前者为副词“才”,后者为副词“于是”。)

11CA项后句是记叙于慎行被推荐做内阁大臣之事。B项前句写于慎行淡泊内敛个性,后句只写于慎行提出建议。D项写当时人们对他的赞誉,辞职没被允许情况)

12D(“停了他薪俸,于慎行引咎辞职”有误,停了他的下属的俸禄,于慎行是因为考试出问题而引咎辞职。)

【参考译文】

    于慎行,字无垢,东阿(今山东平阴县)人。l7岁时乡试中举。御史想在鹿鸣宴上为他举行加冠礼(即成人之礼),他以未奉父命而婉言谢绝。隆庆二年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万历初年,《穆宗实录》编成,他被推荐为修撰,担任日讲官。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的。于慎行与张位及王家屏、沈一贯、陈于陛都以史官得到这一职位,有不同一般的命数啊。曾经讲课完毕,皇帝拿出御府图画,叫讲官分别赋诗题字。慎行不擅长写字,自己写成诗后,委托人写在上面,把实际情况全部告知皇上。皇上很高兴,曾写了“责难陈善”四个大字赐他,词林传为盛事。 

    御史刘台因为弹劾张居正被逮捕,同僚朋友都躲避他,只有于慎行去探视他。等到张居正授意门生“夺情”,于慎行与同僚上书劝谏,吕调阳阻止,没能上书。张居正听了之后很生气,有一天对于慎行说:“你是我所厚爱的学生,也做这样事吗?”于慎行从容地回答说:“正是因为你厚爱我缘故啊!”张居正听了很不高兴。不久,于慎行因为疾病归乡。张居正死了之后,于慎行被重新起用,官复原职。当时张居正家道已经败落,侍郎丘前往登记家产、抄没全家。于慎行写信给丘,说张居正的母亲年事已高,孩子们再没有家,困苦潦倒,令人悲伤,应该推行贤明的君主不轻易离弃的恩德,顾全大臣旧日情分。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  

    于慎行清楚熟悉典章制度,大的礼制多由他来裁定。在此之前,嘉靖年间孝烈后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迁庙于仁宗,穆宗升入祖庙附祭于先祖,又迁庙于宣宗。于慎行认为不合礼制。写《太庙祧迁考》,引晋、唐、宋的旧例作为依据,他的语言明晰而实在。事情虽然没有被实行,但是有见识人都佩服他懂礼制。他又说:“南昌、寿春等十六位王,世次已经很远,应该另外在陵园祭祀,不应该享受在太庙祭祀。”也废止而没有实行。

万历十八年正月,上书请求早立太子,接受教育。到了冬天,又上书请求。皇帝很生气,两次降旨严厉指责。于慎行不为所震慑,第二天叉上书说:“册立太子是我部掌管,我们不说,过失应归到我们身上。希望皇上赶快定下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礼部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山东进行乡试,预先传出了主持考试者的名字,不久果然如此。进言者于是就弹劾礼部,官员都停了俸禄。于慎行决定引咎辞职。奏章多次呈上,皇帝才准许了他请求。在家呆了十多年,里外之人多次举荐,(他)都回绝了。万历三十三年,开始被起用主管詹事府。上奏章辞职,皇上再次挽留不下。过了两年,朝廷推举内阁大臣七人。于慎行名列七人之首。神宗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身份,参加机密要务。于慎行再三推辞不被批准,只好离家上路。当时于慎行已经得了疾病,等到在朝廷上谢恩时,不能按照礼仪拜起,遂上奏章请罪。归家后卧病不起,于是起草遗疏请皇上亲善大臣,录用前朝官员,补充谏官。几天后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三岁。

四、(24分)

13①按旧例,都用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官吏充当日讲官,没有到史官这一级别。(4分,“故事”“率”“直”“及”译对各得l分。)  

②言词非常诚恳,当时人们评论他,认为他做得对。(2分, “恳挚”“韪”译对各得l分)  

③皇上更加不高兴,拿要挟君主怀疑圣上、使国家的根本混乱来责难他,把他下属官员都停了俸禄。(4分,“责”“要”“夺”各1分,语句通顺得1分)

14①一个形单影只、陷入对亡妻无限哀思的词人形象。(2分)既有直接描写,也有景物烘托渲染。(1分)先以“西风”中独自悲伤奠定一种感伤的基调,继而以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与之呼应,渲染怀念之苦。(1分,意思对即可)  

②当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它之后才懂得珍惜。往日的幸福未能珍惜,今天却再也无法挽回,表现了作者伤心与无奈。(2分)这一句字字含泪,深刻表现了亡妻之痛。(2分)

15①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征帆去棹残阳里  ③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④乾坤日夜浮/寄蜉蝣于天地

五、

16参考答案:②③④⑦⑨。

【答案解析】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17.答案示例:嘴巴很豁达,吞得下所有辛酸;它又很狭隘,说不得一点是非。(合理答案的要求:拟人手法2分,反映同一事物的正反两方面并体现在句式结构上2分)

18.答案示例:通过媒体曝光醉驾者具有正面意义,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交管部门作为行政机关,只要合理、合法,采取灵活的方式执法是可以接受的。曝光醉驾名单,让整个社会来监督,对醉驾者起警示作用,结合罚款吊销执照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综合治理效果更佳曝光醉驾行为在短期内可能有效,但是曝光醉驾无法可依行政处罚不得以正义的名义随意加刑,以免侵害公众隐私权。(新闻的主题内容包含两个重要的方面——曝光醉驾与后续反应,所以评论内容要包含这两个方面,评分时各占2分)

六、

19.(1)热爱并向往美好的生活,对生活有朴素的愿望和追求(2分);(2)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自欺欺人地维持着自己的梦想和父亲的尊严(2分);(3)由于现实生活的穷困和乡村生活中养成的不良习惯而在城市文明面前遭受折辱的农民形象(2分)。(一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解析】:要点(1)从文中“父亲”念念不忘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美”,以及“父亲”的心理、动作可以得出;要点(2)“父亲”在儿子几次表示怀疑的时候的表现,如“便略低下头”“急了”说明他“自尊”,把罚款收据当门票掩饰正是父亲 “自欺欺人”的表现;要点(3)对五块钱的强调,父亲再也没有去成太阳岛的原因,随地吐痰而被罚款,综合起来可以看出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

20.(1)父亲对太阳岛梦想从向往、追求到自欺、遗憾的全部经历,“我”亲历其中,以第一人称“我”为角度进行叙述,使父亲的形象塑造得更客观、真实;(2分)(2)父亲的梦想,也曾带给“我”美好的期盼,从“我”的角度表达对父亲这样骄傲自尊而被现实生活窘境折辱以致自欺的形象的同情,显得更有细腻、真切的情味,耐人品读。(2分)

【答案解析】:第一人称“我”通常能使小说的情节、人物更具真实感,以“我”观小说主人公,将作者的主观认识与“我”的身份相结合,使小说的主题表达更深入,情感更真挚。

21.(1)题目是“太阳岛上”,正文从父亲感叹太阳岛是“最好的地方”写起,记叙了“父亲”游岛的渴望与遗憾,“我”两次游岛对“父亲”的同情和理解,“太阳岛”贯穿全文始终,成为行文线索(2分)。(2)“太阳岛”是父亲的梦想,也带给了我们美好的期盼;“太阳岛上”留下了父亲的父亲的愿望,也留下了父亲的遗憾,更留下了一个父亲的无奈和自尊;以此为题目,能引发读者对于小说内涵的丰富联想,从而深化对主题的理解(2分)。

【答案解析】:小说题目的独特用意一般可以从结构(线索、层次)与内容(与正文的呼应关联、主旨)两方面思考。“太阳岛上”是小说情节构思的出发点,同时成为“父亲”梦想的寄托和象征。

22.答案示例一:合理。(1)这个结尾似在意料之外,实在情理之中。一方面“父亲”的极为自尊在前文已经充分表现,另一方面,在情节上,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为后文揭示“门票其实是一张随地吐痰的罚款单”埋下了伏笔。(3分)(2)结尾依然留下小说情节解读的多种可能性,“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这些思考会使读者更全面地理解“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3分)

答案示例二:不合理。(1)前文“父亲”晃动票据而我们没看清的细节已然暗示读者票据是假的,结尾揭示门票实为罚单没有必要,反使得小说缺少含蓄的意味;(3分)(2)以父亲醉了仍不忘念叨“太阳岛就是好地方”以及我和姐姐“眼睛都有些发湿”结尾,结合文中留有的悬念“父亲为什么未能游成太阳岛”,“父亲留下罚单要‘纪念’什么”等思考,会使读者对“父亲”的形象——自尊而又深受折辱——体会得更充分。

【答案解析】:结尾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特点,显示了作者刻意为之的匠心,而“门票”原来是“罚单”并不是小说最大的悬念,对结尾的思考可以从与前文的联系以及对主题的作用两个方面综合衡量。只要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3.参照2009年山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首页 | 普通高考 | 高中会考 | 招考快讯 | 高考复习 | 精品题库 | 公告公示 | 专家指导 | 联系我们

免费共享类高考资源网站
杨府山高复学校主办    温州国鼎网络技术支持
金桥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E-mail:wzgaofu@126.com 
浙ICP备11039732号-1    建议使用IE6.0、1024x768分辨率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