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高三生是在地狱里仰望天堂。那么,高四生呢?他们就是没被高考判死刑却再次入狱的特殊群体。”这是一篇叫做《因为你是高四生》的文章的开头。
高四,是对高三毕业之后继续选择复读的学生的称谓,听起来有些无奈。
虽然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线还没有全部出炉,但是这些天东阳各个高复学校的老师们都很忙碌。因为招生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生死,所以各学校的负责人和招生老师足迹遍布全省。
但是,即便如此,招生依旧是艰难的,5年来,东阳的补习学校从最多时候的12所减少到现在的6所,学生数从2007年的1.2万多人,减少到现在的不到3000人。东阳高复产业已经从当初让投资人赚得盆满钵满的朝阳产业蜕变为夕阳产业。
“今年好像有复苏的迹象,感觉比前三年好多了。”东阳市黎明文化补习学校的党支部书记韦老师告诉记者。这几天,他们那里每天都有20多个学生报名。即便是这所东阳补习学校中的“大腕”,今年的计划也只是招收800名学生,而在鼎盛时期的2007年,他们招了2500名学生。
当年高复班曾刊登公告谢绝报名
东阳人以“勤耕苦读”出名,东阳作为“教育之乡”,对于上大学的渴望根植在许多东阳人的内心深处,但是大学录取的数量毕竟有限,于是,文化补习学校(高复班)应运而生。
1993年前,东阳几位退休教师联合办起了前进文化补习学校,当时只招收了两个班共170余人。这是东阳最早的文化补习学校。经过近10年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之后,东阳的高复班已经蜚声省内外,宁波、温州、丽水、台州,甚至一些外省的学生纷纷慕名而来。
陈嘉琦读高复的时候,恰好赶上东阳高复班的好时候。高中虚度3年之后,2004年,陈嘉琦参加了高考,结果可想而知,当年的专科投档线好像是410分左右,但他还是相差20多分。
看着村里与陈嘉琦同龄的孩子基本上都考上了本科,陈嘉琦的父母很是汗颜,命令他复读一年,一定要冲上本科,即便是“三本”也好。但是,要进复习班没那么容易。
2002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规定,自当年秋季开学起,各地公办高中不得用学校正常的教育资源举办高中毕业生复读班,也不得招收高中毕业生插班复读。当年教育部又取消了往年的无正当理由不得在填报服从志愿后退出录取的规定。这两项举措无疑为已经很热的高复班又加了一把火。
2002年,东阳市黎明文化补习学校计划招生1120人,但报名人数却达到了4000多人,学生主要来自省内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等40多个县市,也有来自海南、江苏、上海、贵州等地的。就是规模稍微小一点的、办学才两年的前程文化补习学校计划招收学生300名,但报名人数也翻了一番。而当时蓝天文化补习学校还在《东阳日报》上刊登公告谢绝报名。
当时东阳文化补习学校的状况是,东阳市前进文化补习学校、东阳市蓝天文化补习学校、东阳市红叶文化补习学校三足鼎立,而黎明文化补习学校作为后起之秀,正迎头超越。学生要进文化补习学校必须要达到一定的分数。“学校之间比的是考上重点的人数。”业内人士回忆说。
陈嘉琦的父母四处打听,并带着他到每个学校转了一圈,还托人找关系,才好不容易将陈嘉琦报进了蓝天文化补习学校。陈嘉琦记得他们那一批好像有1000多人,文理分了近20个班。班中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也有同学是“几进宫”,在“蓝天”都读了好几年,或者在其他补习学校上了之后,又到“蓝天”来的。这些人和陈嘉琦不一样,他们大多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定要考取名校才肯罢休。2005年,飞华补习学校曾招收了一个分数高达613分的理科生(2005年高考理科第一批投档线550分)。据称,该考生认为这个分数仍然没有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所以要求复读。
澎湃发展激起的产业梦想
东阳高复行情的欣欣向荣引来不少掘金者,东阳民间资本纷纷盯上了这块蛋糕,在随后的几年里,飞华、育英、朝晖、金灿、正天、前程、广宇等文化补习学校逐渐加入到东阳掘金高复的大军之中。除了投资者,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也纷纷加入到掘金的行列之中。
当公办学校的老师待遇还停留在不到3000元每月的时候,东阳高复班的老师,工资月收入甚至已经过万元。一时间,东阳之外的老师特别是西部省份的一些优秀老师纷纷停薪留职到东阳高复班任教,东阳本地一些优秀老师也纷纷到高复班兼职。
陈嘉琦的6名任课老师中,有一半是外地来的,语文老师来自江西,数学老师来自陕西,物理老师从衢州来。其他几名老师,则是东阳公办学校的老师过来兼职,但是很快,东阳教育主管部门下文件禁止此类行为。于是,东阳高复班老师的师资紧张起来,一个老师上两个补习学校的情况相当普遍。
刘庆斌现在是黎明补校的语文老师,2002年,他在义乌供销学校的补习班里上课,两年后,他来到东阳上班,当时先是黎明补校的校长邀请他加盟,到黎明补校之后,他又接到东阳红叶补校校长邀请,盛情难却,只好在黎明、红叶两头跑。这样一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考虑到教学的效果以及自身的健康,刘庆斌在一年之后选择了条件稍微好一些的黎明补校任教,直至今日。
邹先安是江西仁川一高级中学的骨干教师,2002年开始,他在朋友的介绍下,以病假为由申请停薪留职,之后一直辗转于东阳各个高复班,最多的时候,一天上6节课。这还不是最多的,有的老师一天上8节课,那几年东阳补习学校给老师开出的普遍工资是一节课60元左右,收入相当惊人。“不是在高复班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是这些老师生活的真实写照。
东阳高复学校在2007年前后,达到了鼎盛,整个行业招收学生1.2万余人,仅仅黎明补校那年就招了2500名学生。以每生每年学费5000元计算,加上在补习期间的生活费、通信费、交通费等,一年能够给东阳各个行业带来数亿元的收入。一时间,东阳高复产业的业内人士信心爆棚,业外人士则眼红不已。
也是在2007年,黎明补校完成了对东阳市顺风高级中学(东阳民办重点高中)的股权认购,校长孙黎明入驻顺风高中,两校开始联合办学。这在当时似乎是被看做蛇吞大象的举动,黎明补校常务副校长孙江明说:“即使是现在,许多人都还认为是顺风高中合并了黎明补校。”
当时,东阳的各家补习学校都萌生了自己建设校舍扩大规模的想法。他们曾经设想能够设立一个高复园区,将所有的补习学校纳入园区。由于国家土地政策偏紧,最终设想无法实施。
东阳市正天文化补习学校的校长胡云青则认为,东阳高复完全可以按照产业化来运作。他有一个构想:在对东阳高复现有的学校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数家更大规模的学校,而不是现在的12所。然后引进大的企业集团进行产业运作,把东阳高复班办到全省各地,最终形成一个以高复为主要特色的大企业。
当头棒喝,
一夜回到“解放前”
正当大家对东阳高复产业的前景浮想联翩的时候,2008年,东阳高复产业挨了当头一棒。重庆大学城市学院法学专业的陈斌斌就是在2008年参加的高考,那一年,是浙江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前的最后一年,陈斌斌的班主任反复强调,高考就一次机会,要复习,明年考的内容和今年相比可能完全不一样。复习一年不见得就有效。
那一年,陈斌斌的分数只够到了三本线,原本想复习一年考上二本,至少每年可以为家里省下近万元学费,但是父母考虑良久还是觉得不复读,因为实在是不知道第二年的新课改要改到什么程度。那一年,像陈斌斌一样选择的考生有许多,后果就是将东阳高复一脚揣进了冰窟窿。当年,黎明补校仅招了900多名学生,不到前一年的一半。
2009年底,已经大学本科毕业的陈嘉琦听同学说,“蓝天”要倒闭了。此前,有着13年办学经验,办学规模、高复效果在东阳首屈一指的蓝天补校因负责人沈某欠债出走,债主上门逼债,学校面临解散。考虑到数百名学子即将参加2010年高考,债权人经过协商后,再投入了300余万元将原来蓝天补习学校改办成东阳市新蓝天补习学校。
在蓝天补校倒下的前后,东阳高复学校中最先撑不下去的是老牌补校“前进”,随后,“红叶”、“朝晖”、“飞华”等先后关门。一直到现在,总共剩下6所学校,这也成就了黎明补校独大的局面。即便是独大,黎明补校招生的压力也很大,今年他们计划招收800名学生,但现在每天只有20多名学生上门。
东阳市育英补校校长单国标说,据他了解,现在各个补习学校赢利很少,有的甚至是亏本经营,只能苦苦支撑,“如果按照这样的形势发展下去,不知道大家还能支撑多久”。
现在,东阳所有的补校已经开始零门槛招收学生,只要你愿意来读,我就愿意教,以前学校之间比拼上重点线的情况已经难得见到了,因为生源的质量一直在下降。
大学扩招是衰弱的直接原因
对于东阳高复班的现状,黎明补习学校的负责人孙江明分析其中的原因,结论是多重的:
首先,东阳补习学校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学校之间内耗严重,办学情况越糟糕,恶性竞争就越激烈,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最大的还是补习学校自身。
再者,东阳人读书本来就很苦,高复班的学习就更加了,许多学生和家长都无法承受这种“苦”和压力。
第三,东阳补习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已不能形成规模效应,规模大的时候,全省的学生都上门报名,现在已经大不一样。
第四,大学的扩招对补习学校的影响可以说是最直接的,投档分数线不断降低,社会上对大学的认可度也越来越低,许多家长认为大学读过就好了,不再像前几年一样要读好大学、名牌大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东阳补习学校的规模在缩小,但是办学成本却一直在上升。东阳飞华补习学校在2004年、2005年两年,仅硬件投入就达到280多万元。
即便是租房办学,租金在涨,任课老师的工资也在逐年上升,现在东阳的大部分补习学校都要到全省各地招生,费用自然就高,且补习学校挤到一起招生,互相拆台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样的竞争其实一直伴随着东阳补习学校,几年前东阳的士司机、黄包车夫最愿意扎堆的地方就是东阳市区的几个汽车站。许多车主宁愿守株待兔地等待那些慕名前来东阳读高复班的外地学生,也不愿意在街上兜客。只要拉到这样的学生,不仅车费到手,而且还可以从补习学校获得一笔几百元的介绍费。于是,在车站,那些学生模样的旅客成了车主们最抢手的对象,常常是多个车主围住一个外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动员学生坐自己的车,到自己介绍的补习学校读书。
随着东阳高复规模的扩大,现在的东阳补习学校已经基本脱离了一两个班租几间房子的初始状态,许多学校拥有独立的校园,校园里还有独立的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等设施。硬件投入也比过去多得多。此外,补习学校还要投入大量的招生宣传费用,每年高考后,各地报纸上的整版招生广告投入也相当惊人。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认为,东阳高复产业的沦落,教育主管部门也有责任。将东阳高复进行产业运作的想法,并没有得到东阳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响应。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他们也十分为难,他们的职责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规范和管理东阳高复学校。在东阳,教育部门规定在职的教师是不能从事高复班教学的。而在高薪的诱惑之下,一些在职教师偷偷地从事高复教育。一面是在市场刺激下迅速发展的高复教育,一面是为了维护基础教育健康发展而出台的规定,东阳教育部门显然在东阳高复的管理和产业化的选择上很难做出两全其美的抉择。
他们依然相信明天
当然,任何行业都有高峰与低谷,东阳各个高复机构的负责人对高复行业前景还抱有希望,他们认为:只要高考存在,高复市场就会存在。在采访中,他们一致认为今年的招生形势较前几年有所转暖。
“虽然杭州等地的高复补习学校广告做得很大,但在内部管理上远远不及东阳,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修炼好内功,这是东阳高复的立身之本,也是东阳高复的核心竞争力。”东阳教育界业内人士也这样认为。
有人说,曾经的东阳高复虽然在教育界形成了品牌,但是各高复机构各自为政,每家都只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做大蛋糕,没有抱团做强,导致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
“校园租金、招生费用等居高不下,造成不少学校生存压力巨大。对此,如果东阳的高复学校可以按一定方式入股,通过抱团合作,设立不同的教学分部,各教所长,让补习学校的教育资源流动起来,既能减少办学成本,又能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孙江明说。
我们相信,东阳的高复产业眼下正在经历一场变局,至于经过重新洗牌后,是否能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他山之石] 外地高复产业现状
[他山之石] 外地高复产业现状
杭州:东阳高复产业规模缩小之后,杭州高复越来越引人瞩目。“读高复,去杭州”的口号随之产生。但是此前,杭州高复产业也经历了阵痛,2007年前后有过一次全面洗牌的阶段,高复学校从原先的20多家,减少到如今的近10家。另一方面,高复人数却在不断猛增,今年高考学生中高复人数已超过5万,杭州市区的往届生占报考总人数的31.5%。
上海:据调查,从2008年开始,一些规模较小的高复机构因缺少生源,纷纷关门停办,上海市教委也三令五申,严禁公办高中开设高复班,加上留学热分流了部分落榜生,因此,沪上高复市场的缩水情况较为明显。到2009年上海开设高复班的学校不到20家,一些高校开办的高复班今年招生仅为一二个班级。
[延伸阅读]
复读生之不完全攻略
眼下正是许多考生家长选择高复还是不高复、或者到哪里上高复的时候,记者近日走访了几位在高复行业打拼多年的专家,简单整理出不完全攻略,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选择复读学校的标准———
一、检查学校是否具有教委颁发的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是否通过了教委的每年正规年检。
二、是否有独立教学楼。如和其他学校合用,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学生将会面临无处上课的可能。
三、是否采用分班制教学。复读学校应该能有的放矢地针对学生的接受程度教学。
四、是不是全日制上课。只有全天上课,才能保证充足课时量。
五、是否有专职班主任管理。专职班主任可以及时把握学生心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难题。
六、教师复读授课经验是否充足。
七、是否采用交叉式排课法。一所好的学校应该每天安排两到三门不同课程。
八、考试是否和普通高中期中、期末、一模、二模同步。看学校是否为同样评分标准,是否同样参加区里教学质量分析大排队。同步的考试、同样的评分标准才能看出一个考生在全区中所处的位置,有利于检测学习效果,填报志愿。
九、办学时间。办学时间长的复读班教师一般会积累较多的经验。
十、家长和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是复读学校办学性质是合办还是民办,实际上国家规定:“任何公立高中都不允许占用国有资源开办高考复读班。”因此,所有的复读学校都是民办社会力量教育机构。
“高复生”面临哪些挑战———
复读班的学生喜欢把自己叫做“高四生”,这个称呼既有点无奈又有点调侃的意味。高考之后,本来就应该告别了高中生活,但是这群学生因为选择了复读,不得不再次品味“高考”的滋味。每一个复读学生的心里都梦想着明年能把自己的头衔换成“大一”。面对“高四”生活,你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看看“高四生”将面临哪些挑战。
一是学习。经过上一年的总复习,对于知识的脉络自然是轻车熟路。但是既然高考失利,就说明肯定有缺陷。对着熟悉的知识,要保持新鲜感,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制订学习计划。
二是成绩老上不去。这个时候可以向老师求教,请老师和你一起具体分析原因,是因为基础知识欠缺,概念理解得不清楚,还是学习方法不科学。找出原因之后再对方抓药。
三是失败的阴影挥之不去。我们必须要看到,有压力是好事,人在一生中总要遇到挫折,一帆风顺是不太可能的。在复读生活中,要学会寻找自己的“闪光点”,对自己每一个长处、每一个优点都不要放过,给自己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
本报记者 单光辉